伦敦大学的生涯
2011年01月27日
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任教的五年里,打下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坚实基础。他利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和历史书籍,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现代艺术形式,激发起他对人生、祖国和文学的思考。他并不怎么喜欢英国人和英国社会,但他爱这幽静的图书馆。正是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头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三部小说,使他成为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中长篇白话文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这期间老舍与两位同事共同为灵格风语言中心编写的世界上最早的一套汉语教材和声片。教材分上下册。下册为汉字课文,由老舍编写并亲自用毛笔抄录,声片由老舍录制,《言语声片》在国际上沿用到50年代中期,现在还可以从声片中听到老舍20多岁时朗读课文的声音。这套教材和声片,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珍贵历史资料。
在伦敦老舍先后住过四个地方,圣詹姆斯广场31号住了三年,是和艾支顿夫妇合租。老舍出房费,艾支顿供伙食;老舍教他汉文,他教老舍英文。这种合作使老舍帮助艾支顿完成了中国古典名著《金瓶梅》的翻译。1939年在伦顿出版了英文名"The Golden Lotus"的《金瓶梅》四卷本,扉页上写着:"To C·C·Shu My friend"。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
在教学之余,老舍阅读了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喜剧和短诗,古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大量的17、18世纪作品和现代英法小说。在他《神曲》一文中写道:“在我读过的文学名著里,给我最多的好处的是但丁的《神曲》”。
在伦敦住了不到半年,由于思乡、模仿、暴露和说理四种冲动的催促,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运用北京口语,把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作为写作对象,在上海《小说月报》1926年第7号至第12号上连载。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从此,老舍的名字便和流畅的白话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讽刺,风趣的幽默使文坛耳目一新。
《赵子曰》是以老舍熟悉的公寓生活为素材,描写一群大学生的生活。1927年3月--11月在《小说月报》第18卷第3--11号上连载。茅盾先生读后写道:“在老舍先生的嘻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得了他对生活的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和温暖的心,以及对祖国的挚爱和热望。”
《二马》描写马氏父子到伦敦经商、读书的生活经历。这部小说在1929年《小说月报》第20卷5-- 12号上连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通过民族性对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评价的文学作品。